课程关键词:能源互联网培训 能源互联网培训课程 能源互联网培训机构
课程背景:
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特高压”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两个涉及智慧能源范畴的“电力新基建”项目。
电力行业目前正在进行的能源互联网建设,是顺应国家、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必然产物和发展方向,是实现与“电力新基建”项目有效结合的必由之路。
国际能源署发布报告指出:全球能源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电为核心,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现代能源体系,代表了世界能源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互联网事务,创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并指定国家电网公司作为牵头部门。
能源互联网“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电为核心,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方向。具备产业属性、网络属性和平台属性的“特征”;通过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工科专业进行“业务融合”,实现物理电网和科技元素的有效融合。国网公司求通过开展打造“能源互联网”工作,实现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的奋斗目标。
作为电网基层企业的员工,如何在“能源互联网”的打造过程中,明确自身的行动准则和工作方法,将本岗位的工作职责与公司战略目标结合,持续有效地开展工作,成为企业基层人员的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
本课程通过探讨“能源互联网”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战略规划的内涵要求,对战略政策进行正确解读;通过分析电力企业主营业务和资源配置历史沿革,阐述电力体制改革的必然因素;通过关注时下电力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热门话题,确定从业人员的业务要求,企业学员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实现“能源互联网”的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人员保障和技术支撑作用,不断促使企业高效发展。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中高级领导干部、高级主管、项目经理、班组长、基层骨干员工、青年员工等
课程收益:
● 通过课程学习,学员明确“电力新基建”内涵和“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内在联系,通过探究逻辑联系,明确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案。
● 通过课程学习,学员明确“能源互联网”的内在逻辑关系,将企业战略规划读懂读透,更为准确地把握工作切入点。
● 学员通过分析电力企业主营业务和资源配置历史沿革,明确“能源互联网”建设过程中,来自人机、料、法、环等各领域的新思潮、新技术和新工艺,有效对其进行辨析,制定并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最优方案。
● 通过课程学习,学员善于运用系统平台管理手段和辅助方法,将自身经验逐步沉淀、内化,以系统平台数据的输出形式,逐步完善管理动作,促使工作高效开展。
● 通过课程学习,学员牢固树立“PDCA”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模式,适时对本职工作注入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等环节,确保节点把控,实现工作质量的提高。
● 学员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明确“能源互联网”打造过程中,对自身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新要求,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断将业务整合,持续培养创新能力,采用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开展业务工作。
课程特色:
● 讲师讲解,立足现场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演绎让学员充分理解。
● 形式多样,培训采取课堂集中培训的形式进行通过课堂讲述、视频播放、图片展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员充分牢固掌握课堂所学知识。
● 实战演练,面对面进行问题提出及解答,确保人员明确重点和难点。
● 案例演示,通过经典设备管理案例,明确重点内容是否掌握。
课程方式:视频播放、图片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课程大纲
第一讲:电力新基建(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点、线、面、体”
一、从“点、线、面、体”看关系
1. 一点成“源”论“发电”
2. 两点成“线”谈“输电”
3. 三点成“面”聊“配电”
4. 多点成“体”望“网电”(能源互联网=物理电网+科技互联网)
二、特高压优势的“势如破竹”
1. 远距离输电破解“资源分布不平衡”
2. 大容量输电破解“用电大户吃不饱”
3. 低损耗输电破解“一次能源浪费多”
4. 混合所有制改革破解“社会资本不参与”
三、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产业优化”
1. 设备生产商优化结果——“优胜劣汰”
2. 资产运营商优化结果——“布局合理”
3. 方案提供商优化结果——“精益求精”
4. 全产业链优化结果——“高度整合”
第二讲:能源互联网政策理论中明辨“孰是孰非”
一、电之路,在何方?
1. “能源互联网”是总目标
2. “横向”——多型能源互补“势在必行”
3. “纵向”——源网荷储协调“有力把控”
4. “三维”——科技力量切入“时代强音”
二、“能源互联网”的“特征属性”
1. “能源互联网”的产业属性
1)词语释义:指重要的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
2)辨析重点:“通”是产业属性的关键。
3)建设目标:让“你来我往”通道顺畅。
2. “能源互联网”的网络属性
1)词语释义:指进行某项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或条件。
2)辨析重点:“需”是网络属性的精髓。
3)建设目标:变“各取所需”任性随意。
3. “能源互联网”的社会属性
1)词语释义:即分享,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所有人共同拥有,有时也包括产权。
2)辨析重点:“赢”是社会属性的根本。
3)建设目标:享“互利共赢”的改革红利。
三、以“业务融合”做“工作抓手”
1. 物理电网——骨骼肌肉
1)骨骼牢固性——基础设施质量可靠
2)肌肉柔韧性——安全防护能效出众
3)细胞代谢性——人员技能持续锤炼
四、持“一流业绩”为“衡量标尺”
1. 一流的业务模式
2. 一流的数据平台
3. 一流的标准制度
4. 一流的指标绩效
5. 一流的人员能力
第三讲:能源互联网业务融合中探求 “科技元素”
一、电网面临“三重挑战”
1、电网形态复杂化
2、电力市场倒逼化
3、多边市场数字化
二、测-传-控-馈“四大结构”
1. “测”——感知层
1)感知点规模大
2)采集数据全面
3)涵盖范围广泛
2. “传”——网络(传输)层
5G新技术应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
1)高数据速率
2)减少延迟
3)节省能源
4)降低成本
5)提高系统容量
6)大规模设备连接
3. “控”——平台(数据)层
1)数据统一汇集
2)数据统一标准
3)数据统一管理
4. “馈”——应用层
1)智能化服务
2)人性化服务
3)数据价值体现
三、应用手段“百花齐放”——“大云物移智链”等
1. 大数据
1)处理前:海量、高增长率、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2)处理后: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力
2. 云计算
1)对资源的有效管理
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
不限时间、空间,按需分配
2)对应用软件的弹性管理
通用应用软件封装好、标准化
待需要应用时,实现自动部署
3. 物联网
1)通过信息传感设备
2)约定协议信息交换和通信
3)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4)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互联
4. 移动互联网
1)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
2)移动端对因特网信息访问
3)核心是互联网
4)移动是桌面的补充和延伸
5)应用和内容是根本
5. 人工智能
1)感知理解世界
2)分析数据信息
3)决策或建议
4)汲取经验教训
6. 区块链
1)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
2)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
四、建设项目“系统庞大”——六方面
1. 内部业务
2. 外部业务
3. 数据共享
4. 基础支撑
5. 技术攻关
6. 安全防护
五、终极目标“互联互通,共享共建”
1. 科技元素“三大性质”
1)覆盖性——能源流“潮汐合理”
2)交互性——信息流“高速通行”
3)敏感性——业务流“高效运转”
2. “三流合一”贯穿“三端”
1)能源流、信息流、业务流合一
2)生产端、传输端、消费端协调
第四讲:能源互联网历史沿革中明确“发展方向”
一、基础业务向新领域“拓展”
1. 从“发输变配”到“源网荷储”
1)“源”侧的“洗心革面”
发电企业的“圈地跑马”
供电类型的“风生水起”
民间资本的“活力注入”
市场规则的“优胜劣汰”
2)“荷”侧的“后发制人”
购售电的“竞价拍卖,一锤定音”
工业园的“大宗客户,需求旺盛”
法规政策“持续介入,央地协调”
3)“储”侧的“真空乏力”
抽水蓄能“山水相映”
电化学存储“区域安全”
4)“网”侧的“绿衣红娘”
“世界最大”筑平台
长期位居世界500强第二名
“牵线搭桥”显生机
网架结构发展迅速,配置趋于合理
“左右逢源”锻实力
交流、直流特高压项目持续应用
“上层建筑”定基调
“厂网分离”体现上层效应
2. 从“一花独秀”到“万紫千红
1)“一花独秀不是春”——火电的“独孤求败”
化石燃料日益枯竭
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价格差值红利压缩
2)“万紫千红春满园”——多能源“变废为宝”
三北“一年只刮一次风,从春刮到冬”——风光互补
西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风水互补
东南“走向更深的蓝”——风核互补
其它“生物质、垃圾、秸秆”——废物利用
二、电气工程与新专业“交互”
1. “老三篇”起家的“行业王国”
1)开山鼻祖的“正统衣钵传承”
电机电器“特种性”
电力系统“涵盖性”
高压绝缘“耐久性”
2)电工理论“人文素养渗透”
专业技术纵向到底
体系管理横向到边
交叉融合持续发展
2. “新三板”跟进的“后起之秀”
1)仪表记录——就地与远动
2)设备控制——人工与自动
3)材料选用——电缆与通信
4)业务实施——经验与数据
三、硬件实施的强弱电“兼容”
1. 电力电子技术的“应运而生”
电力、电子、控制理论的“相互渗透”
2. 器件制造与电路设计“完美搭配”
电路设计理念与半导体开关控制
3. 继电保护与测控装置的“新旧交替”
继电保护元件的“单一性”、“离散性”、“孤立性”
综合测控装置的“多样性”、“集成性”、“网络性”
四、软件算法的“百家争鸣”——“测-算-控-馈”原理致胜法
1. 炎黄子孙的“谋略性”
2. 宏观战略的“针对性”
3. 院校学院的“偏向性”
4. 大师学派的“多元性”
5. 装备制造的“投入性”
6. 科技企业的“介入性”
7. 产业集团的“习惯性”
8. 施工组合的“灵活性”
第五讲:能源互联网落实执行中明晰“人员能力”
一、“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
1. “苹果落地”式的好奇心
2. “废寝忘食”式的求知欲
3. “入木三分”式的获取力
二、“海纳百川”的融合能力
1. “饼卷万物”的席卷力
2. “舌尖中国”的搭配感
3. “大众评说”的反馈音
三、“孜孜以求”的创新能力
1. 理念创新兼顾“安全可靠”
2. 技术创新结合“现场实际”
3. 设备创新注重“沟通协调”
4. 工法创新立足“人员水平”
四、“九九归一”的总结能力
1. 从“纷繁复杂”到“品鉴精髓”
1)新思潮的“批判继承”
2)新技术的“论证实践”
3)新设备的“试点应用”
2. 从“横岭侧峰”到“统筹兼顾”
1)狭义理论到广义范畴的“验证”
2)理想境界到现实情况的“纠偏”
3)科学研究到应用技术的“调和”
4)理论学派与工程团队的“实践”
3. 从“鱼龙混杂”到“标准统一”
1)阶段成绩归纳总结
2)项目成果专业会审
3)样板案例推广示范
4)制度标准编制沉淀
5)信息平台经验内化
回顾课程、答疑解惑、合影道别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达师管培看到的,谢谢!